先说个题外话。
亲爱的读者,本文绝对不是东鹏企业软文来着,俺绝不会拿企业软文来砸“90后说陶”专栏的一点可贵的纯真,一直以来都在控制着自己和陶瓷企业、和陶瓷行业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私交,目的也是希望作为新一代陶瓷行业媒体人,能不那么跪舔地看行业、写行业、读行业,每个字都沾满血腥的铜臭味。尽管我的笔下,也不尽全对、合理、成熟、完美。
回归正题。
2015年一月份,东鹏控股启动了大家居计划,成立了东鹏家居;现今,据网易家居报道,东鹏现在开始卖起了涂料和木地板,收购了浙江一家地板企业,在佛山建立了涂料生产基地,未来还将推出系列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东鹏控股把这一战略定义为“大家居”计划,而从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在行情不断恶化、陶瓷企业不断收缩产能产量的情况下,这一“光天化日之下大张旗鼓的扩张战略”,在行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鹏现象”。
我认为这一“东鹏现象”具有很大的行业思考意义。
从陶瓷行业的传统模式来看,“东鹏现象”是陶瓷企业在新环境下的模式探索。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种“东鹏现象”无非是一家上市陶瓷企业“圈钱”的必要手段罢了,但我觉得“东鹏现象”是陶瓷企业未来经营之路的思考和变革、创新的试水。相较比简一大理石瓷砖高真空的“专注”战略(专注到只造只卖砖且只造只卖大理石瓷砖),“东鹏现象”走的是恰恰相反的道路,即“多元化”扩张战略。很显然,在百分之九十九的陶瓷企业都在坚持老本行的当下,是坚持只做老本行的“专注”方向,还是研究、借鉴“东鹏现象”下的“多元化”扩张战略,势必成为当下、或是不久的将来,陶瓷企业老板所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关乎企业格局和布局的生存问题。
从战略上看,“东鹏现象”是陶瓷企业在向电子企业学习“跨界、整合”精神,以开拓新的盈利点。比如雷军家的小米,在“小米”一炮而红之后,雷军逐渐把“魔抓”伸向更广大的生活功能产品市场,卖起了小米平板电脑、小米电视、小米净水器、小米插座、小米手环等;再比如,美丽、犀利的董大姐,也不安心只做空调,推出了格力手机。他们都在做着一件事情:用跨界、整合的思维为消费者做整体消费方案。
从品牌影响力上看,“东鹏现象”是陶瓷企业挖掘开发瓷砖品牌最大最优能量的试验。纵观陶瓷行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几千亿的瓷砖产业,最大的跨界,也仅仅是新中源、新明珠、东鹏等几个陶瓷企业涉足卫浴产业(涉足的房地产不算,这是所有实业都曾干过的事儿;给其他行业注册参股的资本运作也不算,这并没有借助自身品牌去经营),很显然,“东鹏现象”是在进行着一些更加大胆的跨界整合。
当下,要让陶瓷企业像董大姐那样大胆,去搞“东鹏内衣”、“东鹏汽车”那是很傻逼的想象。但当瓷砖品牌影响力在终端够霸气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去尝试一下入侵更多的建材市场呢。现今,一些瓷砖品牌的影响力犹如窑炉的热能,利用不足。
从消费层面上看,“东鹏现象”体现了陶瓷企业“用户思维”的萌芽状态。80、90后消费群体,在不久的将来,将“篡位”成为家居建材市场的“上帝”,我们这一代从屌丝过渡到中产阶级的消费群,消费起来更懒,但对产品对装修要求更苛刻,希望自己家的房子可以用多种装饰材料来装修,来体现个人审美观和住宅的个性。如果能在对某一瓷砖品牌的认知上,沿袭对这个品牌的信任,安全放心地购买同一品牌的不同建材,或者在同一品牌终端店能选择不同的建材,那是至善至美的事儿。我们会觉得很赞,自然而然就不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其他,直接打包回家。这种便利,对于工程市场价值更大。
从产业危机上来看,“东鹏现象”是在培养陶瓷企业未来的大后方。当然,我们丝毫不用担心瓷砖行业会被干掉,但必须要考虑瓷砖在未来的建材市场的份额,能否在墙面装饰材料中保持主材地位?从环保角度来看,瓷砖生产环节相比较涂料、墙纸、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污染程度要大,及产品本身的环保性,瓷砖产品都也处于劣势。从装饰效果来看,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在赶超瓷砖的装饰效果,甚至有些装饰效果是瓷砖所无法实现的,这些替代品的不断涌现和开发、完善,必定要挤压瓷砖的市场份额,瓷砖企业自身能否成为这瓷砖市场份额“侵略者”中的一员,显得意义重大。
未来的陶瓷企业发展,是“东鹏式”扩张还是“简一式”专注?无关输赢,只关乎陶瓷产业未来的谋篇布局;也没有输赢,适合企业自身的才是最科学的。当然,眼下度过寒冬才是最关键的事儿,但“东鹏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责任编辑/唐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