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瓷礼品
所在位置:首页 > 荐读 > 惜乎因人废计——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奇计出祁山
惜乎因人废计——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奇计出祁山
来源 : 陶卫网     阅读 : 34029    作者 : 喻镇荣    2021-04-28 诸葛亮、魏延

谈到《三国演义》,为魏延打抱不平的人就不少,尤其是为诸葛亮首出祁山不用魏延从子午谷出奇兵制胜的妙计而感到惋惜。议者无不谓诸葛亮保守,并引用《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作结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并六出祁山劳而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约是从众心理作怪,我也以为诸葛亮因保守、循规蹈矩才未接受魏延的奇谋妙策,以致功亏一篑。如今因为经历多了,从心理深处考察,却有一些疑惑,觉得诸葛亮未必是因为保守心理而拒用魏延妙计,恐怕是他潜意识作怪拒绝了魏延。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乏奇谋妙策亦不惧风险。赤壁大战前夕,他独居东吴,还安慰刘备说:“身居虎口,安若泰山。”他草船借箭、空城退敌等都是不畏风险的奇谋杰作。鲁迅评价《三国演义》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可见诸葛亮岂是保守之人?

依愚之见,诸葛亮不用魏延计谋主要原因并非是保守,而是因人废计,是因为他不喜欢魏延,所以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排挤魏延,他不愿意看到魏延成大功,如果这条计策是赵云、姜维、王平等人提出来的,诸葛亮可能就会另当别论了。

而这都是潜意识造成的,诸葛亮也知道这种成功乃是蜀国的成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诸葛亮的成功,所以诸葛亮说了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魏延:你不要小看魏国无人,我“依法进兵,何愁不胜”。


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奇计出祁山.jpg

△剑刀坝君臣园内的魏延像


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也和潜意识有关,或和第六感觉有关,他对魏延的排斥、偏见来自关羽。诸葛亮对关羽颇有成见而又难以制约,而关羽和魏延十分相像,都是身高九尺,红脸膛,使用的兵器都是大刀,关羽字云长,魏延字文长。此二人皆不尊重诸葛亮,关羽要去取长沙,诸葛亮告诫他长沙有个老将叫黄忠,有百步穿杨的本领,要关羽多带兵马,而关羽偏偏只带五百个小兵去取长沙。此次诸葛亮亲率三十万大军出祁山取中原,而魏延又要求只带五千人马就可以取西安、咸阳以西之地,后来还发牢骚说连洛阳都可以拿下。试问,一个不被领导喜欢的人提出这种妙计会受到欢迎吗?而和关羽极为相似的魏延不知不觉成了替罪羊。

刘备入川,在涪城损兵折将,丧了庞统,形势危急,急调诸葛亮火速率大军增援。诸葛亮安排张飞率一路大军从旱路进兵增援,自己则和赵云率一路大军从水路进兵增援刘备,这种安排显然是反常的、不合情理的。张飞性格暴躁,多次“醉后驾驶”,连连闯祸,不宜独担大任,而赵云文武双全,做事精细,适合担此大任,诸葛亮和张飞一文一武,为最佳搭配,一起进兵岂不合适?为何诸葛亮不顾大局,作此安排?就是潜意识上觉得张飞不好使唤,而赵云得心应手,乐得许多轻松。

如此说来,不用魏延的奇谋,作为决策方的诸葛亮负有主要责任,而作为下属,建议人魏延是否能做得更好呢?

诸葛亮虽然对魏延充满成见,魏延仍有可能让诸葛亮采纳自己的意见,他在诸葛亮手下仍然是有发挥空间的。

蜀汉后期,人才稀缺,魏延无疑是蜀汉的栋梁之材,不管个人情感上如何,诸葛亮也不得不重用魏延。所以魏延才有机会斩王双、死张郃,立下汗马功劳。如果魏延能揣测诸葛亮的心理,少发牢骚,减少摩擦,与他形成一种合力,发挥空间还会更大,甚至出现根本变化也未可知。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斯大林手下曾有一个高级参谋人员,他不仅有很多奇谋妙策,而且深知斯大林的性格和为人。在高级军事会议上,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往往先说一通条理清晰而又有明显错误的看法和意见,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才说奇谋妙策。但他说这一部分的时候又没有逻辑顺序,七零八落的,等到会议最后阶段斯大林作总结和决定的时候,首先把这个高级参谋骂得狗血淋头,然后将其后面的精华部分经过整理变成自己的意见,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树立了自己高大英明的形象。如果魏延能和这位高级参谋一样吃透诸葛亮的心思,三国纷争的结局就可能改写。

战国的时候,秦王安排大将王翦率兵灭楚,王翦要求率六十万大军方能灭 楚,秦王不乐意。全国的兵马都要带走啊?于是另派大将率兵伐楚,结果大败而归。秦王又重新请王翦出兵,王翦仍坚持要六十万大军才行,秦王只得同意了。出兵之日亲自送别到灞上,岂知王翦要求秦王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答应后才正式出发,走到武关后又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咸阳向秦王讨封良田。

有人觉得王翦很贪,很过分!王翦说:秦王想得太多而又不相信人,现在把全国的兵马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这样做来表示自己没有野心,就可能引起大王 的猜疑而不放心了。

魏延真的很冤,因为他我也对诸葛亮有一肚子意见。但是诸葛亮也因为关羽、张飞憋了一肚子气,且还要尽量去表扬他们。

做人真累,做老板真难!看来古今中外皆同此理。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