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喻镇荣从一个普通工人自学成才,坚持三十多年如一日地业余研究《三国演义》,贴近社会现实,立足工作实际,着眼知识贯通,务求解决问题,在应用和理论方面深入探索,取得了诸多富有启迪思维和现实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延伸了《三国演义》的研究领域。
一、千年古镇育瓷韵,一颗顽石破土来
1956年的一天,在瓷都景德镇的母亲河——昌江河畔,一个普通工匠的家里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在这个以“镇”为荣以“瓷”为耀的江南千年古镇,父母为这个新诞生的男婴取名为“镇荣”。他,就是后来在《三国演义》研究领域另辟蹊径、展露头角的喻镇荣。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那些特别的困难时期,一个没有任何特权的普通工匠,虽然无法给多子女的家庭带来生活的改善,但却把吃苦耐劳、甘忍寂寞、务实精专的精神基因遗传给了下一代,这为喻镇荣性格的形成和日后事业的成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其家旁边奔流不息的昌江河,滋养了千年璀璨的陶瓷文化和闻名瓷都,在训练出喻镇荣良好水性的同时,也给他的灵魂里注入了不竭的活性思辩和恒性意志。成年后的喻镇荣犹如水中的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坐看潮起潮落。
1974年,高中尚未毕业的喻镇荣为谋生而成为一个木匠学徒。两年后,他顶替父亲进入景德镇陶瓷厂工作,虽然干着苦脏累的体力活,但却成为令人羡慕的国营大厂的职工一员。
二、电大终圆深造梦,探索转型恋《三国演义》
喻镇荣高中学业未完,便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其实,即使他完成了高中学历,在那个大革文化命的特殊年代也根本学不到什么真正的知识。在他内心里,一直都梦想着能够上大学读书、读更多的书、读更好的书。然而, 他既与“工农兵学员”无缘,也与恢复高考后的录取无缘。七十年代末,迷茫苦闷中的喻镇荣深受中国人才学创始人雷桢孝学术思想的影响,将其敬奉为自己心目中的人生导师,开始走上了自学成才的崎岖征途。1982年,迫切渴望深造的喻镇荣抓住机遇考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首届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中文)专业,由此跨进这所没有围墙的教学大楼、同窗年龄文化参差悬殊的知识殿堂。这里,荟萃了因“文革”影响而无法就读正规高等院校的各类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虽然年龄和文化结构落差很大,但大家都怀揣着相同的梦想和追求,孜孜不倦地开启了特殊的“校园生活”节奏。炽烈燃烧的求知欲和发奋读书的氛围,边工作边学习、以业余收听广播自学为主的模式,驱动着各位学员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来之不易的迟到的学习中。喻镇荣亦不例外,他不顾在工厂里高强度劳动的疲倦,埋身于书本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贪婪吮吸着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养料。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对国学尤其是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将研究的方向和重心放在了宋史上面。然而,在那个将文化知识当作“毒草”而被“文革”的“铁拳”砸得稀烂的“后文革”时期,在偏于一隅的小城市里,想找本相关的资料谈何容易,尤其是古代历史资料更是难上加难。喻镇荣一方面想方设法地到处寻找研究资料;一方面将屈指可数工资里省下的所有“零花钱”都用来到各处邮购书刊。就这样,喻镇荣克服种种的困难,以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独自沉浸在了宋史研究的寂寥沙漠之中。其后,他又将研究宋史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延续了下来。然而,正当喻镇荣踌躇满志地探索在宋史研究的崎岖道路上梦想有所成就的时候,不曾想,过度的身心劳累和长期的营养不良,击垮了他看似人高马大但却内茬羸弱的身子,终于大病了一场。
大病痊愈后,喻镇荣起初有些茫然——资料短缺和身体欠佳,令他研究宋史的雄心折翼陨落、难以为继。宋史不能再搞下去了,未来又该干些什么?彷徨中,到了1987年,学友提供的一本有关《三国演义》的论文集让他眼前一亮,他重新找到并明确了新的研究方向。记得那年的十月,喻镇荣光临寒舍,寒暄中流露了他准备研究《三国演义》的打算。我听了后有些不以为然,因为,我自己感到,在当时所处的条件下,研究一部影响力极大的中国名著,谈何容易?这块“大部头”吃不消!然而,不甘服输的喻镇荣义无反顾地从此踏上了研究《三国演义》的不归之路且至今“执迷不悟”。
三、咬定目标终不悔,滴水穿石甘寂寞
喻镇荣确立研究《三国演义》的方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并很快就有了探索发现,其中有的还颠覆了已有的权威定论。例如,他提出《三国演义》才是世界上推理小说的鼻祖,将最早的推理小说成书年代大大推前了数百年;他认为《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才流失的十个方面的原因,具有社会与管理的系统性;他为周瑜翻案,指出周瑜并非大众定势的心胸狭窄的“小气鬼”,而是颇有胸怀和肚量的将帅统领。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分别投寄给了几家刊物,但因篇幅太长而难以发表。于是,喻镇荣调整策略,对自己的研究实施“转型”——从单纯理论的长篇大论转变为联系实际的精悍杂文。
“转型”后,喻镇荣的研究成效很快得以显现。1988年10月,他首次以笔名“金草”撰写的《三国演义》联系实际的杂文《怎样才会失去人才》,篇幅从一万多字压缩至数千字而逆袭成功,相继在中国建材报、江西日报得到发表,好评如潮。这既是对他研究的认可,同时也让他坚定了自信。深受鼓舞的喻镇荣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学术论文和杂文相继在各地发表。2001年,他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他的首部研究文集《三国百科谈》,深得读者欢迎和好评,数月内又第二次印刷,在学术圈内开始小有名气。2008年,他出版了《三国百科谈》增订本,收录的文章和研究水平更上一层。
据喻镇荣自称,他此时再次发现,自己的研究写作速度很慢,每年都比较平均,基本年产文章也就两篇半左右,直到2018年出版《古为今用论三国》时仍然如此,几乎没有高产期。其实,对于一个实在的业余研究者而言,这样的“慢速度”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喻镇荣的论著《三国演义与逻辑推理》一文,从构思到定稿用了29年时间。其间多次发表、多次入书,不断丰富论点和论据。仅仅为此一文,他就通读了几十部有关形式逻辑的专著与教材。比司马迁撰写《史记》耗时27年还要长,借用郑晓利在《古为今用论三国》序言中所评价的那样,是喻镇荣守住寂寞和孤独,用三十年时间“熬”出来的“老火靓汤”,成书过程之久罕见。
尽管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十分不易,喻镇荣却乐此不疲、不离不弃,以其尊以人生导师雷祯孝的“滴水穿石在于目标始终如一、长期坚持不懈”为座右铭,始终没有放松研究的思维和手中之笔。三十多年来,喻镇荣不论是当工人,还是搞管理;不论是打工仔,还是当老板;不论生存的压力有多大,也不论探索的过程有多艰辛,他都始终不渝地在《三国演义》的世界中不懈探索,持续耕耘。春华秋实,劳有所获,一篇篇研究论文满载着他的学术心得,带着墨香陆续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滴水穿石所取得的成果令人注目。
四、另辟蹊径风格异,信手拈来皆文章
一向务实且独具个性的喻镇荣,其人生经历阅历丰富,这使得他在《三国演义》的研究中,始终坚持立足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有的放矢。
自谦没有学院派先天优势的喻镇荣,他没有钻进象牙塔里搞研究,而是另辟蹊径,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自觉把细微探究身边事的感受,信手拈来,有机融入《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放矢写出了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文章。这些应用型的研究文章,大多就事论理、一事一议、短小精悍、语言生动,逐步形成了喻镇荣的标志性风格,在圈子里也可以算是独具一格、独树一帜了。因此,他的许多读者反映,读了他的《三国百科谈》、《古为今用论三国》,感到有生气、接地气,有趣有味更有用。
读者的感受其实是与作者用心和文风共鸣的体现。
喻镇荣的研究短文,许多都源自于他亲历过的实际情况。善于思考的喻镇荣,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并非“一走而过”,而是常会“职业病”似的联系到《三国演义》,情不自禁地到《三国演义》里找根源、寻答案。例如,《我的多品牌实践的失败及教训》,作者以自己写作、投稿过程的案例,交代了其笔名“金草”、“喻镇荣”和“谭谈看”的品牌定位及实践结果,并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论“水战、歩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的意图进行了分析,得出自己多品牌实践失败的教训有二:一是任何个人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大可不必追求在各个领域都“各尽其妙”;二是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个人无论如何优质高产,其实际影响力终归是有限的。作者从主业和数量两个方面,又从行业和企业角度,递延辩证了产品及品牌的策略,为品牌打造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自从当了陶瓷资讯、厨卫资讯、陶卫网的“老板”后,经营管理采编上的纷繁复杂的事务,令喻镇荣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致常常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静心于伏案研究。恐怕这也是导致他年产研究文章数量不多的主要原因。当然,事物也有另外一面,就是喻镇荣在耗时费力于应对事务和问题、矛盾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灵感的馈赠,这给他带来源源不绝的思考动能和活力。
记得某年某次和喻镇荣聊天,谈及他的一名属员最近不辞而别,令他十分的头痛和心痛。因为喻镇荣对那位属员一直都很信任和器重,而他竟忽然不辞而别了,不仅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大大冲击了喻镇荣的“三观”。因此,喻镇荣感叹关羽的春秋大义如今在职场经常难敌一己私利,表达了对关羽精神的由衷敬佩。此后不久,我就看到了喻镇荣的新作《从关羽“择业”和“辞职”看关帝之可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透露了自己对关羽认识和感情的转变,这种转变并非仅仅是情绪化使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多维理性思考及逻辑论证得出。该文详细分析了“老板”(曹操)和“雇员”(关羽)的关系及二者的为人处世,引出了当今职场主体应有之义的结论。如此,既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也给人以更多的超越职场的思考。在喻镇荣的研究文章中,类似的成文经过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叙了。
五、发散思维创新路,不拘一格成果丰
以务实见长的喻镇荣,其实也不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可以说,务实与创新正是他“务入”《三国演义》且有所成就的双翼。在他的研究中,没有主观圈定的领域,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他往往是以发散性的思维来看《三国演义》,更以创造性的视角来研《三国演义》。在他的研究里,涉及到形式逻辑学、管理学、人才学、心理学、决策学、社会学、楹联学等众多的学科领域,他相继提出了《三国演义》是推理小说、对联小说、心理小说等论断,并别开生面的将《三国演义》的“临江仙”与《红楼梦》的“好了歌”相比较,令人耳目一新,又将《三国演义》中的书生、谋士、陆逊与马谡相比较,同中见异,个性立显。他有分析、有阐述、多维度、全方位地解剖了《三国演义》的丰富内涵,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更细地读懂读透原著的内容及“诗外功”、“画外音”、“潜台词”,更可以启发读者自觉运用《三国演义》里的知识和规律来总结经验和指导实践。
大家知道,在学术圈里,要推翻一个或一种学术定论,那可不是“纸上谈兵”的儿戏。喻镇荣却生性有些“怪异”,有时就会“头脑发热”地演绎唐吉坷德式的“疯举”。例如,在其《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与恒洁卫浴的英明决策》一文,他就把历代封为圣明的诸葛亮及其“隆中对”给“涮了”一把,并对先前专家的某些定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此文里,喻镇荣借以某卫浴品牌企业经营决策和谋划布局的成功案例,从地理位置、地缘关系和资源分布等战略方面,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诸葛亮“定都”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从现实出发推翻了已有的学术定论。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演义》”。这是从消极面来评价两本古代小说的。尤其是体现封建正宗立场的《三国演义》,对非刘备方的主要人物多有讽贬,但在喻镇荣的眼里,则是爱屋及乌,书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可以找到言行的合理性或正当性。若仔细研读喻镇荣的研究文章便不难发现,他极少触及奸诈、阴险、残忍、恶毒等负面人性,而是将笔墨主要放在了“正能量”的挖掘和发现上面,进一步弘扬了《三国演义》中的正气。
例如,对于曹操的描述和评价,历史和民间几乎都是一以贯之的反派角色。而喻镇荣并没有人云亦云地给曹操乱贴什么反面标签,相反,他在《要敢于坦承决策的失误》一文中,对曹操远征乌桓“误打误撞”而大获全胜的主动检讨,揭示了曹操不文过饰非的豁达大度和勇于坦承失误的超然胸怀,既让我们认识到曹操可敬可仰的一面,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各级领导应当放下面子、勇于担当之可贵。又如,周瑜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三国人物。大家对他的认识,基本就是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小气鬼”。然而,通过喻镇荣的研究,我们从其《谈一谈周瑜的气度》的文章可以看出,其实周瑜有着大度容人、举贤荐能、任人不疑、不摆架子等诸多性格优点。喻镇荣还从集团利益、医学科学等角度,论证了周瑜和孔明之间的矛盾冲突及结果,直至提出周瑜之死是忠于国家、死于事业之可敬。
正是由于喻镇荣长期坚守和不拘一格地搞研究,故其研究成果颇丰,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来,论文多次被收录编入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论文集,还在《晋阳学刊》、《成都大学学报》、《广州大学学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南零陵师专学报》、《红楼》等学刊发表。我国人才学的先驱雷祯孝先生在为喻镇荣论文集作序中是这样概括评价的:“读书人的心得,实干者的探索”。郑晓利的评价则离不开广东人的食俗,是“老火煲靓汤式的论著”。
回顾喻镇荣缘定《三国演义》的心路历程,可以说,当初喻镇荣进入《三国演义》,除了兴趣使然,还是有些年轻人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功利因素的。但相继度过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现已步入耳顺之年的喻镇荣,《三国演义》早已成为融入他生活、工作的有机部分,也早已成为他感悟人生、思考社会的忠实伴侣。他对《三国演义》的感情犹如老酒一般愈久弥醇,对《三国演义》研究的热爱,套用一句当前热播的某个食品的广告语,就是“根本停不下来!”
关注喻镇荣研究《三国演义》的历程,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方面,就是喻镇荣并非是以《三国演义》研究为职业的有体制内编制的专业“正规军”,也从没有拿过国家的研究经费。他是一个《三国演义》研究圈内少有的单打独斗的“游击队”,参加的各种《三国演义》研究学术活动,出版的学术论文专著,也都是他自筹资金解决的。三十多年来,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在艰辛的打拼和纷繁的事务之余,放弃了许多浮躁和利益的诱惑,将自己关进寂寞的一隅,潜心采用如今看起来颇有些老旧的传统书写方式,将感悟心得和研究成果一字字地码成一篇篇的文章。
如今,作为《三国演义》研究已颇有心得和小有成就与名气的喻镇荣,他在剩下的未来人生中将会作何打算?尽管曾经的“千古昌江万米游”的体魄已经不再,但他进取的雄心却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认为,按照“荷花定律”,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厚积薄发,如今一年的成果会超过过去20年的成果。他信心满满地表示,过去是找不到题目写,现在却有大量的题目等着写,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写。
相信并且期待,喻镇荣至少还会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为我们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三国演义》研究作品来,给国学的宝库增添更加丰富的精彩。
201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