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对一些图片、视频、文字进行“马赛克”处理,“打码”基本上是为了保护当事方隐私需要。缉毒警察、便衣警察等执法人员为了避免后续的执行任务困扰或者安全考虑,在新闻报道中面部会“打码”,还有一些虽然民愤较大但没有得到权威机关认定的当事人也会“打码”,比如高铁霸座者。
(图片来源:网络)
在陶瓷行业,一些与隐私保护无关的“打码”或“表述打码”的状况常常发生。6月2日,网上流传广东、广西两家陶瓷企业的通知,广东企业是停产清算、广西企业是停止产品销售出仓。按理这样的消息行业媒体和各路达人应该广为宣传,使更多的人免受损失,可是奇怪的是流传的图片是“打码”的,公司名称和印章都模糊了,文字也进行了“表述打码”,变成“某公司”。
回顾多年来的行业发展,不难发现,很多陋习的养成并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实现的。早些年有行业专家在多个场合批评陶瓷企业的恶意拖欠账款“钱多的铺马路,就是不给付”,那个时候很多人把瓷砖生产线喻为“印钞机”,很多老板的胆子还没有养肥象现在这样敢到处扩张,很多企业的现金流很好。
那个时候,一些人为了竞争,不惜刻意不要钱,曾经有釉料企业要求送货几百吨放在陶瓷厂,什么时间用了才付钱,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陶瓷厂买东西会付钱的。时过境迁,行业壮大了,技术进步了,观念更新了,用别人的钱帮自己赚钱、空手套白狼、恶意欠款、跑路这些技术都被很多陶瓷老板熟练掌握,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陶瓷企业出现。不久前大鸿制釉董事长蔡宪昌先生对媒体直言,中国陶瓷行业什么时候摆脱极度病态的三角债,什么时候才是健康发展的开始。
古有“养虎为患”之说,现在回看陶瓷行业的发展,那些畸形都是相关方长期迁就纵容的结果。创业之初,每个老板都是想通过个人努力、得到贵人相助成就一番事业。一路走来,成全了那么多人,带给员工福祉和合作伙伴成长,由个体户变成“企业家”,可是最后的结果确是以一个不光彩的角色逃到国外或者玩失踪。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往往是口诛笔伐,一片声讨,可是很少有人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推波助澜作用。
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陶瓷行业的进步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进步的结果,装备和原材料的进步奠定了陶瓷制造的基础。本应是共赢互利的供需关系,由于高速发展和不正当竞争形成了严重畸形的“买方是大爷”的不平等关系。价格战、账期战成为供应商争夺客户的常用武器,那些陶瓷企业老板乐享其成,除了坐观鹬蚌相争之外还会变本加厉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江西金牛轰然倒下,很多人似乎忘记了其老板的以往形象,那曾经是一个做事本分被很多人称为“儒商”的人。
2017年,有一段时间传言陶瓷厂“爆雷”频繁,一些行业微信群里时不时有人发布消息,看到远大制釉总经理彭湘晖在群里呼吁“哪里有坑,大家提前出声招呼一下”,结果可想而知,吃过亏的人咋可能会给同行预警呢?因为在陶瓷厂倒下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是一样的“被害人”,会有同仇敌忾的情绪,或者旁观者产生兔死狐悲的伤感,可是人是容易健忘的,转脸彼此就是竞争对手,巴不得对方踏进一个更大的坑,是那种跌进去无法爬起的。
几年前我去潮州审核,那个陶瓷厂老板对我说:“你们大鸿制釉这样款到发货不可能有生意做的”。几年过去,这种买货不用付钱,欠款周期很长的状况目前在陶瓷行业愈演愈烈,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得很另类的。那些现金流很好,不差钱的陶瓷厂手里有钱心中膨胀,竞相烧钱,盲目扩张、随意跨界,一旦失败就千方百计往供应商转嫁,一个企业的失败导致哀嚎一片。
陶瓷行业的专业媒体都是民营,这些媒体的老板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情怀,想搭建平台为行业服务;另一种是看中商机和人脉,认为有利可图。无论是哪种老板,办媒体都要首先养活自己,这就需要广大陶瓷产业链的企业支持,所以需要传播正能量,必要时“唱赞歌”。
这些都很正常,很少有人会喜欢那些老是只讲问题不说成绩的媒体,看到一些群里老是有人发布那些不靠谱和负能量消息我也曾经退出一些微信群。包括我们在做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时,都会向客户做一个保密性承诺,除了简单介绍和赞扬以外,其他审核所涉及的内容没有得到书面许可不会向第三方泄露。
现在回看我们的媒体,确实习惯了说好话,报喜不报忧,但是对于一些已经在行业广泛流传而且需要广而告之的事情还要刻意“打码”,其实就是对一些不良行为的纵容。
如6月2日,网上流传广东、广西两家陶瓷企业的通知,停产清算的广东企业是恩平市丰泽陶瓷有限公司,停止产品销售出仓的广西企业是广西奥达佳陶瓷有限公司,这两个消息来源是企业正式对外通知,只有让更多的相关方知道才能避免后续更多的麻烦,这与“抹黑”无关。
这个方面,我觉得“陶瓷资讯”做的很好,他们从各地法院网站整理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如实记录,信息一目了然,不增不减,如实客观,这样才是对行业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 | 李家铎
(广东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