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卫网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现代陶艺人:周国桢》 ——《瓷爱天下:周国桢》
《现代陶艺人:周国桢》 ——《瓷爱天下:周国桢》
来源 : 陶卫网     阅读 : 54701    作者 : 刘英彪    2017-12-12 周国桢,现代陶艺人

一、现代陶艺人周国桢与我们时代的创新:

今天,我们要探访中华民族艺术之路,在这个充满阳光窑火涅槃瓷爱之海洋千年陶瓷文化的世界瓷都景德镇的世界里,要带你们去找一个人,他就是现代陶艺人:周国桢教授。

大雁归来。独雁不成春。在三月雪融后,当一群大雁冲破晦暗的天空,春天就来到了。

一只在雪融时歌唱春天来临的红衣凤头鸟,如果很快发现自己搞错了日子,只需回归冬日的沉寂就可以纠正错误。一只钻出洞穴想晒晒太阳的花鼠,如果发现外面是暴风雪,只要回洞里继续睡觉就可以了。但是一只迁徙的大雁为了寻找湖面上解冻的缺口,必须以生命为赌注,在黑暗中飞过长达几百公里的路程,因此是没有机会轻易后撤的。伴随着大雁的,是破釜沉舟的先知所具有的坚定信念。

只有那些不会抬头仰望天空,不会侧耳倾听雁鸣的人,才会认为三月的早晨是如此单调乏味。我曾经认识一位颇有教养的陶艺人,他就是我们现代的陶艺家周国桢老先生。当你漫步在景德镇的陶瓷大学对面的陶艺街头的小路上,这时,你会看见一位老人迎着初春的阳光向你走来,看起来60岁左右,这个戴着个鸭舌帽精气神很好的大男人抬头望着你微笑的时候,他会震憾你的心灵,会让你的脸上立即浮现美丽的笑容,这才发现就是他,如今都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了,但是他的声音还有那么宏亮,他的眼睛还有那么清明,他的笑容还有那么深厚的感染力,他的精神还有当初一样的坚强,他就是我们崇敬的周国桢艺术大家,他就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周国桢,1931年生于湖南省安仁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儿童时期他就慢慢地喜爱上了农家的民间艺术。1948年从解放前的苦难生活中飞向了希望的田野,考入长沙华中高艺学习,然后1950年转入苏州美专,1951年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后已被宣布留校深造,但他却要求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到基层去到民间去锻炼自己,1954年8月青年周国桢怀着报效祖国的梦想来到景德镇部管陶瓷研究所工作,到1966年3月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至今。

周国桢教授,原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江西雕塑学会会长,景德镇美协主席、名誉主席,首届(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第2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首届中国陶瓷设计大师评委、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周国桢热爱雕塑与绘画艺术一辈子,是中国陶瓷艺术类的大学生学习的模样之一。1980年应邀于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1986年由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主办“周国桢陶瓷艺术展览”,应邀湖南安仁县举办个展等等。周国桢于澳门及韩国等地举办联展多次。2011年11月又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陶瓷学院主办的“周国桢现代陶艺回顾展”。2013年由景德镇陶瓷学院主办在该院举行的“一代名师:学术楷模周国桢从艺60周年作品展“。

青年同学们,热爱陶瓷文化的同志们,讲了这么多的周国桢的现代陶艺成就的业绩,我们想大家一定看累了。所以,我们要讲一讲和周国桢在一起的故事。其实,在我青年的时候,我的家就住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附近,只有5分钟的步行路程。有一次,我与现代画家马松林兄弟(当时马松林还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分配到景德镇陶瓷厂的工会工作)一起到周国桢家里拜访,当初周国桢还就是住在陶瓷学院的职工宿舍楼里,记得当初周国桢老前辈还为马松林画了一个小画好像是母鸡带小鸡的一个国画,我想寓意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力量是未来世界的光荣。

今年9月4日的一天,我与景德镇珠山区作协主席刘庆玉同志一起到周国桢教授的家里,采访探望学习周国桢雕塑家。当天我与作协主席刘庆玉同志一起看望周国桢教授的雕塑展览室让我们非常感动,因为当我谈到我们《瓷爱天下》文学丛书准备出版发行的内容与发展前景的时候,周国桢教授的眼睛发光,因为他知道我们世界瓷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现在已经到了要飞速发展的时机了,更需要一个纸质媒体来传播陶瓷文化的大爱与爱国主义与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这种团队与精神力量的宣传与大学生们一起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陶瓷文化,这种正能量的思想是迎合了中央的一带一路大战略大策划总目标的具体要求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时代精神的与时俱进的大潮流的切入点,大家都在努力为中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我们三个人在友好和谐热情的环境中谈了一个多小时,一谈到陶瓷文化的发展用《瓷爱天下》文学丛书的方式来做一个景德镇的品牌,这种力量让周国桢教授深受鼓舞,这种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新思想新青年新创造的方向是正确的,是一种创新之伟大的创举!虽然现在,我们这个《瓷爱天下》共赢共享共创的团结而坚强团队,在为了发展陶瓷文化事业的行动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新常态新文创新模式中产生了一股巨大推动力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无可抗拒的凝聚力,靠唤醒民众与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的新思想让我们中国人在这种发展经济的大潮流中实现陶瓷文化新文创新创意的梦想,这就是新文创新时代的一种新赢利模式在陶瓷文化中的再现。因为未来中国的强国梦就是文化兴国,陶艺兴邦的新时代!这就是我们景德镇人的伟大心声得以在中国梦中实现其梦想!做大世界瓷都大景德镇陶瓷文化品牌市场,就是我们景德镇人的梦想!也是周国桢教授的中国梦想!因为在周国桢的雕塑艺术中都表现出了这种坚强的中国梦!

在写周国桢教授的故事中,让我们想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兴国的梦想,在这个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就是今天我想要讲的一个主题。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写《瓷爱天下》文学丛书?

《瓷爱天下》文学丛书的写作大纲是什么?(等待《瓷爱天下》第一部书的出版发行后,我们再来告诉大家。还要告诉大家:今天我们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的问题在哪里?文化新时代的节点在哪里?

(文化新时代的节点就是围绕习近平主席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兴国等概念的我国十九大精神而展开的。)

青年学生与热爱陶瓷文化的同志们:您们好!先看看以下的内容:

《瓷爱天下》文学丛书击中市场的六大痛点:

1、陶艺创作者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在文学中的表现,沉淀在《瓷爱天下》文集的介绍中。

2、陶瓷工艺美木家或知名工匠的热爱陶瓷文化的创业创造精神,用报告文学在《瓷爱天下》文集中载入历史史册。

3、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呼唤新文化思想需要用纸质媒体传播,《瓷爱天下》迎合时代潮流应运而生。

4、世界瓷都景德镇需要知名度高的作者把时代精神记录、传播、宣传用文集形式创造陶瓷文化艺术展。

5、《瓷爱天下》综合栏目编写保留口说言传的景德镇故事,让世界更爱陶瓷文化的历史传承。

6、新青年新思想新创造在《瓷爱天下》文集中得到成长与涅槃重生。

一一《瓷爱天下》编委会

当然,以上的内容,只是一个初稿,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的读者点评指正!

现在我们要继续来写周国桢教授的精彩故事。


二、现代陶艺之父周国桢教授是一个陶艺时代的象征:

周国桢教授的艺术创作思想之路是从民间艺术走向民族艺术的一个伟大创新创造过程!周国桢教授是一个陶艺时代的象征。作为陶艺家、画家和陶艺教育家的周国桢教授,在土与火的熔炼中探索了六十多年,创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独特语汇和时代精神。《动物世界》的动物组的雕塑群陶艺的展现,是周国桢教授对中华陶艺新文化的真诚奉献,给童心者与灵趣,给思考者一面人情世态的镜子;表现手法的多变和材质的多样性,赋予其作品以不同的主题和鲜明的陶艺个性,凸显出了当代意识的东方哲学美与人类灵性的独特发挥。曾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四川省美术馆、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地举办周国桢教授个展十余次。并多次在中国澳门和新加坡等地举行联展。作品为中国工艺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及海内外私人收藏甚多。四川美术出版社、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等为其出版了专辑,英、美等三家国际名人中心将其列为“世界名人”,1992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周国桢教授“世界名人”。

李见深说:周国桢教授是自我意识的又一次觉醒。艺术家总是带着苦恼在依恋“过去”和摆脱“过去”的双向矛盾中做出选择,思考历史展望未来的时代精神,选择的结果将关系到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和艺术家本人在艺术史进程中的地位。这个选择过程,是艺术家思想的新创造,在传统的中国艺术史中称为“变法”。所谓“变法”就是艺术家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否定选择;只有经过一次次痛苦的选择,艺术家本人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我想,周国桢教授深知这种为摆脱过去“固有”而进行新选择的重要性,因此,在他整个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出现过否定自己的过程。每一次否定的过程使得周国桢的作品会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可以设想,像周国桢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陶艺家能够在如此封闭、保守和庸俗的环境里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蜕变,并不断深化自我意识,拓展自我的天地与空间,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才能和毅力。正因为如此,周国桢教授的作品总能够展现出持续不息的内在生命力而令人激动不已。

对,周国桢教授是中国的,他也是瓷爱天下创意灵魂的新时代新青年新创造中富有生命力的陶艺家。所以,本文主标题就叫《现代陶艺人:周国桢》,付标题是:《瓷爱天下:周国桢》,所以《瓷爱天下》文学丛书的核心灵魂是首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家王锡良大师与周国桢教授等等陶艺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共同的理想与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在陶瓷文化与新时代中国梦中展现出持续不断的内在生命力令中国青年人激动不已。

所以,我们的《瓷爱天下》文学丛书是献给热爱中国陶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的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的新时代大学生的辅助丛书。


三、周国桢教授也是促进中国新时代新发展的一个现象:

周国桢的五个重要创作时期:

(一)朦胧时期(1954-1959):是现实生活题材的开创者是佛教雕塑题材的反叛者。

五十年代以儿童题材为主,1955年全国的除四害运动,造就了亿万中国人民迎接春天的到来;1958年塑造了在人民公社劳动中老太太照看儿童的《好阿姨形象;1960年创作了反映自然灾害的《东山在望》等。作品无不紧扣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景德镇的陶瓷的雕塑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所谓“朦胧时期”,是指虽然在题材上跨越了一大步,然而,在具有丰富材料的陶瓷装饰上还有没有足够的重视和运用,陶瓷雕塑应有的语言特色还没有显示出来,对它还处于朦胧的认识时期。

1.jpg

周国桢雕塑:1:《迎春》1956年作,材质,瓷土,尺寸4323厘米

爆竹一声,辞旧迎新,这是中华民族逢年过节的传统习俗,它预示着人们的春天即将到来。作品体现解放初期,农村打扮的儿童,伸出左手,用两只手指钳着爆竹点燃,正在响又未响的一刹那间,表现了他即高兴又紧张的勇敢有趣精神。

2.jpg

2:兄弟俩:1957年作,材质,瓷土,尺寸2631厘米

作品表现学龄前的兄弟俩由于一个人还无法拿起一把锄头使用,于是两人共拿一把锄头正在使劲地锄草。这既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又表现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因而给人一种诙谐、可爱、向上的形象。

3.jpg

3:《公社好阿姨》:1958年作,材质:瓷土,尺寸:4335厘米

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男女劳动力都有组织的到田野里劳动已经丧失了体力劳动的老太太出来带小孩。作品表现了农村典型的老太太形象,服饰和动作以及老少之间和谐欢乐的亲密关系,老太太身后边两个小孩露出半个身子,看来他们正在捉迷藏,这说明老太太周围有很多小孩,这正是表现了当时社会剧变的重要侧面。

4.jpg

4:《东山在望》:1960年作,材质:瓷土,尺寸:4225厘米

1960年前后,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处于饥荒,精神处于颓废的状态。作者表现一个农家妇女年轻、自信、把小猪养得肥肥的,意思是说希望就在眼前,鼓舞人们对生活要有信心。

5.jpg

5:《喜儿》:1959年作,材质:瓷土。

1959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用芭蕾形式演出中国传统歌剧“白毛女”。作者有感于当时国情下国际友谊建立的可贵和中外艺术结合创举。“白毛女”中的主角“喜儿”一支脚尖落地这一动作在制作烧成难度极大。

(二)唯美时期(1960-1981年):开创高温色釉全面运用到瓷雕上,是传统雕塑白瓷加彩的彻底变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周国桢开始追求造型语言和形式完美,丰富的釉色表现效果,有些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瞬间视觉效果,并加强了内在的感染力,体现了造型与釉色的完美结合。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jpg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