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窑炉董事长吴自稳每月奔波于湖北恩施与佛山之间。在他的产业版图里,从窑炉机械业,一直延伸到私募基金、酒店、陶瓷到今年初投产的西式瓦业。闲暇的时候,他还会玩玩股票。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不太安分的投资哲学,在吴自稳的心目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从湖北南下20多年,吴自稳从一无所有的小工,过山车般逆袭成为富豪。强烈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意识,来自于他多舛的人生和“奔跑”的习惯。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奔跑。”这是吴自稳的座右铭。
丢掉的“金饭碗”
1990年,就读县里最好中学的吴自稳以535的高分考上了当地师范学院,那时满分是600分。吴自稳对考出的分数很满意,对于农村人来说,师范生意味着“国家干部”,意味着“金饭碗”。
但读书的学费从何而来?这让本来喜上眉梢的吴家人瞬间忧愁起来。吴自稳出身在大别山南麓的黄冈市蕲春县,家庭收入能满足温饱已属不易。吴自稳的父亲打算把家里最值钱的猪卖掉,以供吴自稳上学。
作为家里的长子,吴自稳明白一头猪对一家生计意味着什么。听到父亲的计划,吴自稳立刻反对:“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出社会也能闯出一片天地。”
1990年末,刚满16岁的吴自稳带着一张车票、一床被褥挥别前来送行的家人和同学,毅然挤上了武汉至广州的列车,而后辗转佛山,投奔做窑炉生意的表姐夫胡松林,开始了与命运的一轮轮抗争。
事到如今,吴自稳仍然会无数次泪流满面地从记忆的梦中醒来,想象着“象牙塔”的生活,感慨着在那一个特殊时代逝去的青春。
“娃娃队长”
对于一个16岁的农村少年来说,步入社会的艰辛之路,远远不是湖北蕲春到广东佛山的距离。
从“绿皮火车”车厢中下来,一股巨大的热浪扑来,让吴自稳感到窒息。此后,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外来工”。
吴自稳第一份工作是小工,拉斗车、搬砖。年轻而瘦弱的吴自稳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收入是10元钱。背起上百斤的窑砖混凝土,他只能数着步子计算着收入,来激发自己的动力。“向前一步1分钱,走100步,就能给老爹买3包烟了。”
夜深人静,睡在工地上的吴自稳常常会闷在被子里,偷偷地哭。一年以后,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外来妹》,红遍了大江南北。杨钰莹的那一首《我不想说》,成了吴自稳最喜欢的歌曲。
连吴自稳自己都说不清楚当时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只是一直记得农村的谚语——“土地里出庄稼,你糊弄土地,土地就糊弄你肚皮”。因此吴自稳干活从来不敢偷懒。不管工头、老板在不在,他都拼命干,经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凭借着倔强的性格和改变命运的闯劲,吴自稳开始恶补文化知识,钻研窑炉专业技术。第二年,吴自稳从普工变身技工,第三年升任队长,独立承担一个窑炉工地的运作。
那一年,吴自稳19岁。嘴角上的绒毛还没有完全褪去。工友们叫他“娃娃队长”。
爱情与命运
1995年,一次突如其来的爱情,竟然彻底改变了吴自稳的职业路径。
那一年在浙江的工地上,吴自稳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个被誉为“厂花”的浙江妹子。
当时两人恋情的进展并不顺畅。自认为黑瘦而木讷,不善言辞的吴自稳,也觉得自己配不上她:“连工地隔壁的老头子都劝我放弃,说我们不般配。”吴自稳回忆起来也觉得好笑。
但当时这个浙江妹子下定了决心要和吴自稳在一起,理由简单纯朴——看重的是这个人的勤奋而又敢作敢为。
事实证明了浙江妹子的眼光,但她当时却不知道,这个选择,为吴自稳的命运,带来了多大的化学反应。
从浙江回来后,工友们发现吴自稳变得自信,变得亢奋。曾经怯于面对客户的他开始主动请缨外出开发业务,顶着炙热的太阳和漫天的灰尘踩着自行车不知疲倦地往外跑市场。
我要做老板!吴自稳开始给自己规划起新的人生。他渴望与更多的老板、客户交流,开始学粤语;他希望有一个健硕的身体和独特的气质,开始学游泳;他觉得将来会有更多高级的商务活动,开始学开游艇,并拿到了驾驶证。
2005年,吴自稳升任为企业的华南区销售总监。
靠信誉活下去
2005年,正值佛山陶瓷飞跃期,连接禅城和南庄的石南大桥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忙碌的公路”。
“那时的陶瓷产业,像火箭一样。市场大得惊人。”吴自稳说,另一个与窑炉业紧密相连的光伏行业也在那时崭露头角,随后国内各省诞生的“富豪”榜一度被光伏老大们占领,由此带动上游的窑炉业也一同迎来了腾飞。
吴自稳果断地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风口,和几个同行成立了中信窑炉。
“在那个遍地黄金的年代,务实和诚信被一些投机者摔烂了。”吴自稳说,还是那句话,市场跟土地一样,你糊弄他,他就糊弄你肚皮。做人和做事都是一个道理,得靠信誉活下去。
吴自稳特地给记者讲了个故事:给苏州摩根做特种窑炉的时候,对燃烧系统里面的电子元件环节,合同上没有明确要求用进口产品,即使用国产的产品也完全合规、合格。但吴自稳坚持用进口的产品。因为之前做过许诺。为此,吴自稳多付出了近30万元的成本。
天不欺人,付出终有回报。在中信窑炉开单非常困难的时候,新中源陶瓷把长达280米的陶瓷窑炉建造交给了初出茅庐的吴自稳,引起业内轰动。吴自稳觉得是自然而然,“当时做业务的时候和新中源高层有过交集,他们认为我值得信任。”
后来,新中源也成为中信窑炉的主要客户,一度双方往来资金达数亿元。由此,吴自稳迎来了企业稳定发展期,中信窑炉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至业内知名的窑炉企业。
“鸡蛋”哲学
吴自稳的鸡蛋,差一点砸在自己的篮子里。
2008年开始,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与其后的“反倾销”案,使陶瓷业逐渐迈入低谷,也迫使陶瓷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与工艺革新。
“2013年全国新建的建陶生产线大幅增加,不少陶企把抛光砖生产线改为全抛釉生产线,再度刺激了窑炉业务。”吴自稳感叹,“那时订单太多,根本忙不过来,几乎全年都在加工。”吴自稳说,当时很想多上几条生产线,几次准备出手,但都忍住了。
“主要原因是量起来了,但利润已远没有2010年之前那么高。”吴自稳说,这说明门槛太低了,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
反复考虑之后,吴自稳选择捏紧了口袋,继续稳扎稳打。最忙的时候,吴自稳仅仅以5人的团队承接了近20家企业窑炉的建设和改造维修工作,但始终没有扩张。
在2014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出台之前,吴自稳就开启了向绿色科技转型的道路。和哈工大合作研发了窑炉余热再利用系统,准备利用余热发电带动空调机,将浪费的热能有效利用起来,降低工厂温度,甚至将余电供应给国家电网。
“我的设备价格只需陶企平均用电费用的一半,企业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吴自稳对这项技术的前景非常自信,“佛山科技局也颇为看好这个项目,准备引进至佛山火炬园。如果符合条件,还将会有相应的政策扶持。”
为了规避单一业务带来的不稳定性,前几年吴自稳早早开始了跨行业布局:今年初位于江湾立交的千色汇酒店开业;3月,位于湖北恩施的西瓦厂投产。
连带早期投入的中信窑炉、奥斯博机械设备厂、奥特雅陶瓷等。吴自稳已从创业者渐渐转型为投资管理者。但是,吴自稳始终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在雨中没有伞的孩子。他说,我必须不停地奔跑!
对话
“成功就是永远不会放下手中的工作”
南方日报:虽然今天你已成就了一番事业,但对于当年放弃读书有没有后悔过?
吴自稳:如果选择读书,那人生路必然没有如今这么大压力。但我认为当时那个选择是对的,出来吃那么多苦,做了那么多事,终究成就了自己的一点事业,也有能力去回馈家人,回馈家乡。前些年吃的苦成就了自己一辈子的精神食粮,这些事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成就如今的事业也非常不容易。
南方日报:作为一个外地人,你在佛山取得的成功是非常励志的,对于前来佛山寻梦的人,你有何建议?
吴自稳:我认为现在还没有一件事让我觉得非常成功的,或者说最成功的事永远是下一件。
但我个人对成功的理解是,永远不会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坚持下去,天不欺人。
我现在还会经常下到一线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做事。有事做,做好事才是我最满意的状态。在西瓦厂开业之前,我从早上6点到深夜,需要奔波于4个企业之间。每天工厂、宿舍、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湖北的西瓦厂建成后,我每个月至少有15天呆在湖北。
当然,我会坚持游泳来舒缓自己的压力,也会抽点时间陪伴一下家里人。偶尔也会强迫自己停一停,放松休息一下。但是,事业心不止,才不会向生活投降。
南方日报:创业以来,你最大的羁绊是什么?
吴自稳:跟随我的大多是我的亲戚和村里人,村里80%的劳动力都被中信窑炉雇佣了。其实我现在的愿望很简单,就是20年之内,把企业稳稳当当地经营下去,立足于市场不败之地,让跟随自己的大家都有饭吃。
南方日报:您如今的行业已横跨酒店、金融、陶瓷等行业,您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吴自稳: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炒股的人都知道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现在主要的精力还是今天投产的湖北西瓦厂,西瓦厂占地3.8万平方米,日产10万片,目前已实现盈利。如果这个工厂运营顺利,将实现再造一个中信窑炉的计划。
等这个厂以后运营顺畅了,还会回到佛山,做回窑炉老本行,毕竟已做得得心应手了。对中信窑炉也非常有感情。未来是以西瓦厂和中信窑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其实是我的二次创业。
南方日报:创业到现在,你怎么去面对困难的?
吴自稳:虽然不同时段,面临的困难不相同,我觉得现阶段是做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以前企业的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如今外部环境恶化已不是完善自身就可以改变的。面对这些困难,重要的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迷惘的时候,更要寻找突破口。中信窑炉的突破口我也不完全明确,所以我会投资酒店,会投资金融,投资环保等等。为的是给未来寻求出路。这个过程也许会很艰辛,但需要坚持。
南方日报:在二次创业过程中,你觉得还需要考虑些什么?
吴自稳:我一直在想,这么多年,仅仅依靠个人的拼搏和奋斗,还是太单薄。合伙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必须更加开放融合。
著名公司治理专家王中杰教授也提出过私营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家庭式、纯家族式、准家族式、混合家族式、临界点、公众公司。在佛山,不少企业已经到了必须在两种制度间做出选择的临界点。佛山民营企业重要特征是家族式企业居多,即使是一些上市企业,其家族式管理之风甚为浓厚。在企业初创期间,家族式管理确实能起到降低沟通、管理成本的作用。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对规范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越发迫切。这就需要企业创始人以超前的眼光与魄力去推动企业管理层面的转型。
(责任编辑/冯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