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瓷礼品
所在位置:首页 > 技术 > 烧成、陈腐、球磨、印油印釉对瓷砖釉面针孔的影响
烧成、陈腐、球磨、印油印釉对瓷砖釉面针孔的影响
来源 : 陶瓷资讯报微信版     阅读 : 39618    作者 :     2014-10-31 瓷砖釉面针孔

印刷釉对瓷砖釉面针孔的影响
    印刷釉一般细度都很小,丝网印刷釉一般要过250目以上,辊筒印刷釉要过325目以上。印刷釉影响釉面针孔的因素主要是印刷釉的加工方式。绝大多数陶瓷生产厂家做丝网印刷釉都是用透明面釉直接球细过筛使用。与之比较ESMALGLASS精密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星谊精密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的中温有光釉粉mm40-1036c,中温哑色釉粉mm40-1507c,是用有光(哑光)透明熔块,外加超细石英粉和高岭土配成。然后湿磨、喷雾干燥、干磨。这种加工方式。加工的印刷粉超细,表面能大,发色能力强,悬浮性能好。由于是干粉,因此在加工花釉和花釉配方时加入量精确。而用透明面釉直接球磨做为印刷釉,其未脱水,长时间存放,必然存在问题(如Na﹢离子析出、添加剂的分解、发酵以及杂质的带入),这些问题就可能导致釉面针孔。另外,其在配方中的加入量不但不确定,而且水也是引起釉面针孔的原因之一。其配成花釉印在砖上,会导致生釉面水份太高,釉面结构会随水重排,凸露出许多毛细孔,而烧成时也会由于水的蒸发、吸热、降低烧成温度而生烧。

丝网印油(印膏)A 印膏:

    黑印膏:腐钠加水、甲基搅拌而成(还会加一点乙二醇)。白印膏:甲基加水、三聚球磨而成(还会加一点乙二醇)。透明印膏:甲基加水搅拌而成(其中甲基必须是低粘的)。这三种印膏是陶瓷厂用的最多的,特别是仿古砖,但由于其含水量大和原材料的问题,使用时容易导致釉面针现象。

    B 印油:分散剂(丙三醇等)+稀释剂(乙二醇、二甘醇、聚乙二醇、水等)+悬浮剂(酰胺、乙醇胺等)+消泡剂+防腐剂+流变剂+防针孔剂。丝网印油配方用原料基本和辊筒印油相同,只是丝网印油分散剂要多,而辊筒印油稀释剂要多。

辊筒印油
    辊筒印油内的悬浮剂如果用氯化胺,那么注意用量要保证在(0.2~0.8)%之内。超过0.8%会使釉面产生大量的针孔。如果流变添加剂用三聚磷酸钠,那么要控制其用量,避Na+离子过多引起釉面针孔。辊筒印油加入水量少,也是其针孔少的因素之一。

我国对添加剂方面的研究较少。现国外所用的添加剂都是合成添加剂。它避免了单一添加剂的缺陷。现在进口辊筒印油比国产的好,其原因也就在这里,国内原材料受局限。
    为什么辊筒印花砖烧出来的釉面比丝网印花砖烧出来的釉面要好?大概原因就是这些吧。(内容来源于景陶圈,文章作者不详尽情谅解)

球磨和陈腐对瓷砖釉面针孔的影响
    球磨时间球磨时间适当,可减少或消除釉泡和针孔。球磨时间短,釉料颗粒粗,施在坯上的粗颗粒易架空成间隙而存储气体,细颗粒熔融后,粗颗粒仍未充分熔融填满间隙,待粗颗粒熔融后,釉面已封闭,这时,排也间隙中的气体就可能造成釉泡或针孔。球磨时间过长,球石和内衬磨损,使釉中的高温物质(Al2O3、SiO2)含量增多,熔融体的高温粘度提高,使逸出气体的气孔不易熔平,造成针孔。一般二次烧釉面砖的细度为(0.7~0.9)g/100ml(比重1.82±)。

    陈腐时间釉浆的陈腐时间过长,易受杂质(粉尘等)污染,增加造气物质;同时,碱性物质还会溶于水,而改变釉的成份,尤其储釉地方温度高,碱类溶解度过大,釉浆易发酵,导致釉烧后产生釉泡和针孔。
烧成对釉面针孔的影响
    釉窑烧成曲线对釉面针孔的影响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烧、过烧、始熔温度点调节不当。干燥窑出来砖水份一般在0.5%以下。因此干燥窑在正常情况下的不影响釉面针孔;但注意阴雨天气抽湿烟囱抽力的影响。

生烧、过烧对瓷砖釉面针孔的影响

    生烧针孔有刀口,针孔较小,并且不是很密集,过烧,针孔无刀口,针孔也很小,但很密集。一般在生产之初要用电炉试烧,并在最高烧成温度(一般为1080℃±)附近不同温度点各取一片,看釉面烧成情况,确定烧成温度。

始熔温度点对瓷砖釉面针孔的影响
    首先把熔块球细,制成棒状,烘干。先用电炉烧一下,并在最高烧成温度附近不同温度点各取出一条釉棒,看烧成情况,确定始熔温度。如果始熔温度点低,那么生产时会由于釉面过早熔融,封闭砖面无法排气,导致釉面针孔。

烧成气氛(零压位)一定要保证产品在:微还原气氛-零压位-强氧化气氛这样的环境下烧成。
燃料的影响燃料的影响主要是它的纯度和雾化程度。现许多新投产的陶瓷厂为了降低成本,都采用发生炉煤气生产。要注意其成份的各项指标合格。

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坯用、釉用原料的烧失量。
    选择合适窑炉烧成制度的熔块。
    调好化妆土,保证低烧失量尽可能用优质原料。
    色料、印刷釉、印油,选用时应检测,保证其对釉面针孔无影响。
    严格控制釉浆细度和存放时间。
    提高淋釉质量,避免气泡的带入。
    加强素窑的氧化气氛。
    拉开素烧与釉烧温度,素烧温度应高于釉烧温度(80~120)℃。
    保证燃料的纯度和雾化度。
    合适的釉烧温度及充分的氧分气氛。

 

(责任编辑 吴旭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