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6月20日举行的一次由“宏宇·石湾陶瓷文化基金会”主持的《石湾陶瓷史》编撰工作座谈会上,我作了一个被人视为“态度激烈”的发言。随后还在我的专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为编撰《石湾陶瓷史》进言”的拙文,文中一口气说了6个“不要”。事后有朋友提醒我:“你又得罪人了”。之后检讨一下自己也实在是太放肆了:在原佛陶集团众多大小老领导面前,象我这样当年还差了几个别级的人,岂能自以为是的乱说一通呢。
日前接编委办主任霍达炎兄的手机短信通知,4月11日在桃园一品召开编撰大纲研讨会,我当即回了一条短信告假。只是后来该书主编刘小明兄又发短信又来电话,力邀我去听听,于是改变主意立即打的赶过去。刘总在介绍编撰大纲时点名提到我先前的一些“谬论”,并说关于石陶的资料在网上百度都总搜不到。他的诚意与包容令我颇为感动,是以在此聊作点滴回忆,或可作为主事者调查研究的些许线索。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及前后一段时间,石湾陶瓷业的基本格局是以佛陶集团为龙头,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区、镇、乡、村陶瓷企业。据1994年10月出版的《佛山市志》记载:截至1985年,石湾区、镇办陶企有12家,张槎镇8家,澜石镇12家,南庄区19家,从业员工1.2万人。此后10余年的乡镇陶企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至1995年乃是佛陶集团由盛转衰的拐点。其时佛陶集团号称有企业41家,但真正造陶瓷的亦不过20家左右。
当年在石湾镇的中心区域,除市直企业佛陶集团之外,还有石湾区政府、石湾镇政府办的大量陶企。成规模的有区办陶企9家、镇办3家,均未包括生产陶艺品、日用品的数目甚多的小陶企、小作坊。当时佛陶集团通常只视区办企业的石陶集团为竞争对手,而对镇办的小厂不屑一顾。殊不知二三十年后,佛陶集团几乎是名存实亡,而镇办陶企的3株幼苗却长成了参天大树:东平厂变成了鹰牌,工艺厂变成了东鹏,园林厂变成了金意陶,都是今天石湾陶瓷业屈指可数的大哥级品牌和领军企业了。
老一辈的石湾人大概还会记得“三个集团”之说,三个集团指的是当地陶瓷行业的佛陶集团、石陶集团、鸿业集团。对于鸿业集团我不了解,只在石湾沙岗陶瓷市场那边见过它的招牌,大抵是澜石镇的吧。澜石镇比较出名的有造瓷片的澜石陶瓷厂和建兴厂、振兴厂,还有造建筑水筒的沙岗陶瓷厂等。石陶集团则是区办企业,由石湾区政府经委主管。当时的石湾区委、区政府就在江湾三路办公,即现在的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处,首任区委书记是区达辉,区长陈海泉。石陶集团开始是叫石湾陶瓷工业联合总公司,总部设在江湾二路的红泥迳,即今天石湾车站侧的一座有琉璃瓦的大楼,门前有一个竖放的大招牌,之后两度更名改称集团公司。
记得当年石陶集团的总经理是林灿,党委书记是何棉。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山下乡时,何棉曾是我们石湾农场的林场场长,所以见了面我仍称他何场长,他的太太就是石湾本地无人不知的原石湾区工会主席余丽金大姐。我的一位同批下乡的同学兼农友黎志祺兄,曾任石陶集团党委办主任;石陶解体后他还曾返骋石湾区政府,撰写石湾区工业志之类,好象只作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出版,现在从市、区档案馆也许能查得到。不过石湾区政府于1988年12月和1992年1月曾先后公开出版了两本名字同为《石湾》的大型画册,当中亦不乏陶瓷业的内容。
想当年佛陶集团与石陶集团等同处石湾,虽“鸡犬之声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佛陶对于石陶可谓知之甚少。只记得时任发展部经理、后任佛陶集团党委副书记的黄燕玲女士,亦曾让我穿针引线带路,去走访了石湾区经委分管陶瓷业的科长,可惜当时的具体记录现在找不到了。其实当年石陶集团的企业亦算比较有名,如南方厂、裕华厂、高砖厂、润华厂、东龙厂、兴龙厂等等。2007年5月我在陶城报时曾策划过一个“寻找第一台国产自动压砖机”的活动,之后发表了“恒力泰压砖机,18年还在用!”的专题。“还在用”的这家兴龙陶瓷厂其时就在石湾镇的忠信路上,它在转制之前就曾是石陶集团的企业之一,现在又已搬到三水去了。
(责任编辑:唐永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