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言论 > 吴旭:别让盗名者砸了佛山陶瓷
吴旭:别让盗名者砸了佛山陶瓷
如果说王老吉和加多宝之争还不足以让消费者辨别哪个是从东海边破石而出、哪个是浓妆艳抹而来的美猴王的话,那么,“佛山陶瓷”效应下泛滥的“佛山陶瓷风”则显露出了“白骨精牌陶瓷”的原形,它深刻、透彻地给消费者上演了一场“也是佛山的包装,也是佛山的模样”的品牌山寨大戏。这场声势浩大的“大佛山”运动,完美无暇地向消费者诠释了“冒牌货”的含义。 “佛山陶瓷”得来不易,他经过市场的起起落落,经过08年金融风暴的暴打,经过洋人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入侵,在众陶企和陶业精英的苦心经营下,沉淀多年后终于修成正果——“佛山陶瓷”四个字被深深地根植在中国消费者甚至是洋人心中。 俗话说,树大招风;但是在陶瓷行业,树大也招鬼。 “佛山陶瓷”被众后起之秀各种膜拜、朝圣和“求合体”,这当说“佛山陶瓷”在生产、营销、品牌上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丰厚的品牌内涵,给我国陶瓷工业发展带来了相当的正能量。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大部分慕名的“取经者”却是欺世盗名的“取命者”。当“佛山陶瓷”的外衣遍布市井,当许多陶企所产瓷砖都“佛山陶瓷”了,“佛山陶瓷”的威名也会如雷峰塔一般坍塌。“大佬,你不懂爱,‘佛山陶瓷’倒下来”...... 无论是土著陶企,还是外产区陶企,这些同样和“佛山陶瓷”一样高举着“品质、服务、附加值”的后起之秀,尽管理论上他们有着“后起”的优势,在设备等方面的更新、应用上,能踩着时代的风火轮华丽丽地把“佛山陶瓷”在硬件上的“老弱病残”软肋比下去。然而,受自身定位和中低端市场属性辐射等因素的绑架驱使,这些“后起之秀”能秀一秀的更多的是低廉的价格,而这种价格优势往往以品质为代价。 商业总有商业的神奇和荒诞,“自从贴上‘佛山陶瓷’的名号后,砖也耐磨、耐污、耐酸碱了,再也不变形,再也不起孔了……” 消费者往往是被动的妥协者。因为他们信仰“佛山陶瓷”的价值,因为“佛山陶瓷”的品牌支撑靠的是品质,是信誉,是服务。贴上“佛山陶瓷”的护身符,这些“后起之秀”终得消费者的信赖。然而,消费者爱“佛山陶瓷”却被“佛山陶瓷”伤害。同样的包装,同样的模样,同样可以“绕地球一圈”,但现如今买真正的“佛山陶瓷”跟买彩票已经无异。在这个真真假假的时代,群众的法眼再雪亮,也敌不过市场原则、商业精神的坍塌。谁来给“佛山陶瓷”保驾护航?谁赐给消费者一面“照妖镜”? “佛山陶瓷”暗自神伤,她渴望政府的力量,渴望行业协会的注目。 倘若给“佛山陶瓷”定一个权威的标准,从生产制造到品牌文化再到营销渠道;倘若给“佛山陶瓷”一个独一无二的商标,无论是佛山境内的“佛山陶瓷”,还是乔装、整容后的“佛山陶瓷”,不是谁都可以戴“红领巾”,不是谁都可以是“少先队员”;倘若给需要“慕”名的外产区陶企一套程序和准入标准,并对其产品品质、服务、市场口碑等进行考察、鉴定、监管,经付费、授权方可树“佛山陶瓷”的牌坊;倘若把各路妖魔鬼怪、矮锉穷丑打回原形……河水还会浑浊不清吗?消费者还会被坑爹、被坑妈吗?“佛山陶瓷”还会被泛滥杂交吗?大佛山的这一城市名片还会模糊不清吗? 实现“中国陶瓷梦”就是把中国陶瓷产品做成苹果式的国际品牌,而在现阶段,无论是自身实力的符合,还是中国陶瓷工业发展的需要,“佛山陶瓷”必然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狮子让蚊子咬久了终究会病变,别让欺世者砸了“佛山陶瓷”的牌子,别让“盗名者”拖了中国陶瓷梦的后腿。 佛山陶瓷,别再沉默了。 (责任编辑:唐永谊)
阅读全部
收起
推广
推广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