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功能陶瓷的概念开发,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技术性材料或相应的工艺研发将会被引入到建陶行业。未来,可能我们对陶瓷的鉴定就如同通过鉴定食物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来判断食物的价值,而不只是常规下的通过对食物的色香味来判断食物的价值。这样,对建陶价值的鉴定将会多出不少新的价值取向,为丰富建陶产品和细分建陶市场做出奉献。
因此,对一些功能性的概念或者产品,笔者认为行业有必要建立对其正确的认知,以确保对建陶有正面长期的帮助,而不是应用简单的概念性诱导甚至误导消费者消费,从而破坏新产品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微晶石产品对微晶材料的概念破坏巨大,微晶材料的性能和行业内微晶石的性能差异非常大)。
活性。这是一个非常热的词汇。尤其在化妆品行业,活性因子被广告宣传得好似无所不能。在材料学的科研文献里,活性一词也是经常出现。
笔者以为,负离子概念目前在大热,活性一词指不定哪天也会在行业里出现。因此,了解技术性方面的活性概念,对于生产应该是有所助益的。
材料的活性产生,一般是指将物料进行细碎,当物料细碎到一定程度时,物料本身的表面能急剧上升,从而使得物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环境条件下,就可以参与反应。
举个例子,一粒20目的石英砂,无法粘附在手上,但如果是2000目的石英粉,就可以通过静电吸引的作用,沾满一手。在一段时间前,业内有转文,国外研究人员在200℃条件下烧成陶瓷产品,就是使用了充分细碎的材料,利用物料高表面能降低反应温度来实现。
物料的活性,一般会随着物料的细化而增大,但是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消失。主要是因为,在温度上升过程中,物料表面会出现熔化现象,从而使得物料本身趋于球形来降低表面能,甚至于很容易与周围物料发生共熔现象来降低表面能,而在这个过程中,物料本身的活性是降低的。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建陶行业想使用一些活性物质粉体直接加入到配方中烧成,工艺简化又想获得材料活性的做法,是要慎重考虑的。比如光催化的二氧化钛粉体,如果想有效的使用,最好是在较低温度下通过镀膜在陶瓷表面的方式来操作,如果想直接烧制到釉层之中,又想获得光催化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
要获得一些色料类产品,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活性材料来帮助色料的生产。如包裹型色料,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超细物料,来更好地实现色料的包裹效果和烧成晶化效果。比如,含铝的色料,通过引入2000目甚至更高目数的铝料,应该对色料的烧成是有助益的。
当然,活性材料一般价格比较昂贵,同时,活性材料一般颗粒度很细,因此,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烧成收缩也是非常大的。以笔者所见,一个吨袋,可以差不多装下一吨80目石英粉。但换成活性二氧化硅白炭黑,可能需要三个吨袋才能装下一吨白炭黑。因此,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注意最终的体积收缩。
随着建陶的进一步发展,活性迟早会进入生产或者营销的视线范围,到时会发生什么故事,笔者觉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责任编辑/唐永谊)